真情践诺二十载 助残圆梦燃希望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一个家庭有了残疾人,似乎这个家庭就笼罩了一层阴霾,看不到未来和希望。为了给残疾孩子以保障,父母总是想尽办法,而我们社会成员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在扶贫帮困队伍中,这位临近退休的原丰利镇人大主席徐剑莉同志就用二十几年来的真情帮扶,履行着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国家基层干部对残疾家庭的真情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将助残帮困用真情和陪伴落实,用细致入微的心思与春风化雨的工作方法让残疾人家庭拨云见日,看到未来和希望,让一个女孩的人生故事得以改写。是怎样一个真情故事呢?让我们来听听。
动恻隐之心,承帮扶之诺
1997年,当时还是石屏副乡长的徐剑莉接到帮扶任务,对接帮扶这样一个家庭:刘万森夫妻俩生了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刘兴国,万般伤心无奈之余,振作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收养了一个女孩取名刘银霞,希望这个孩子以后能够在自己去世后照顾这个残障的儿子。
第一次登门造访,徐剑莉满怀工作热情,还没等工作人员介绍就进门寒暄,却被冷漠置之。她抚摸着这个三四岁的漂亮小姑娘的头,心想:这么可爱的孩子,却生于这样一个家庭,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联想到自己差不多大的儿子那么幸福,顿生恻隐之心。不管当时刘万森夫妻的态度,她毅然决然承诺:只要我还在做干部一天,我就帮扶他们家一天。当他们得知这位女士不是孩子生母,不是要领走孩子,而是乡里副乡长,是来帮扶他们家的时候,顿时他们愁眉不展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觉似乎有了主心骨儿。而她的这一声承诺,竟然贯穿了徐剑莉同志的整个工作生涯,虽然帮扶对象换了一户又一户,可始终放不下她们,成就了一段佳话。
真情伴成长,实意助成人。
从每一个月去看望一次,到一周去一次,再到两三天去一次,从买点水果,买点零食,再到每次给自己儿子买衣服的同时,都会买一件女孩的衣服;从点滴相处之中,发现孩子最爱吃烧卖,每次去看望,总会带上热乎乎的烧卖;偶尔上课时,同学们都看到这位刘银霞的姑姑又来了,还带了故事书;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已经似乎习惯了定期不定期有这样一位阿姨来探望他们的同学。初中的小女孩,突然敏感了,细心的徐剑莉捕捉到了她的小情绪,不再像以前那么高频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了,不过她悄悄找到学校的老师,告诉老师她家的情况,拜托老师有问题及时和她联系,希望老师多给点关爱。中考失利后,沮丧的她在徐剑莉的开导之下,选择出去学习护理。五年里,她们密切保持着电话联系,当刘银霞取得学习中的成绩,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与徐剑莉分享,徐剑莉也是细心教导她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在学校期间,这个坚强的小姑娘边工边读,在毕业前夕,因为还欠部分学费暂时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她却不想开口跟爷爷奶奶要钱,很迷茫。得知这个情况原本徐剑莉想给她钱,可细心的她想到小姑娘都不愿意跟爷爷奶奶开口,怎么会接受自己的帮助呢。这时候,她提出让刘银霞提前去乡村医院实习,这样既可以赚取学费,还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知识。在徐剑莉工作职能范围内,她积极引荐,刘银霞在乡村医院实习了近半年。不仅顺顺利利毕业了,还得到了乡村医院的一致好评,因为她吃苦耐劳、细心友善,乡村医院一度想留下她,可是她也是个有志向的女孩子,最终考取了无锡101医院。可是这个残疾人父亲却让她割舍不下啊,去留选择难题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徐剑莉这时候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她协调敬老院各个部门将刘兴国寄养在敬老院。每次刘银霞回家,总是第一时间去探望父亲,去敬老院给父亲洗衣服,给他带好吃的,尽孝心。
贴心帮扶人,感恩受助心。
徐剑莉用真心、细心、耐心关爱着这一家,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细心的她在刘银霞二十岁的时候,想到女孩子的浪漫心理,没有妈妈关爱的刘银霞也许都没收到过小礼物,徐剑莉精心挑选了镶金的幸运珠送给了她作为生日礼物,让她感觉到内心被爱被呵护。在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刘银霞措手不及,她找徐剑莉商量,徐剑莉帮着争取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救助。当生父母找到她让她离开这个千疮百孔的家,这个被爱被呵护的女孩依然没有舍弃自己的残疾父亲,她选择留下,报答养育之情,完成爷爷奶奶的遗志。
虽然长在这个家庭,但在对大家的关爱之下她成为一个阳光的女孩,她有着善良的心,感恩的心,积极进取的心,她不断改变命运,不断创造希望。毕业后,徐剑莉还帮着她相亲找对象,她每次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听听这个姑姑的想法。她会经常寄送无锡的特产、水果给徐剑莉和曾经帮助过她的人。虽然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到小物品,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这也是这样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最质朴的回报,用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给了家庭和社会的正回向。
二十年来,这个基层干部用真情实意的旷日持久、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帮助,让一个无望的残疾人家庭燃起希望,给一个女童改变命运的力量,用人格魅力影响了另一个人,另一群人,传递更大的正能量。
(丰利镇残联供稿)